Tuesday, April 23, 2024

81歲瓊瑤交代身後事,一句話震驚全世界,值得所有人深思!| 中老年講堂

中美對抗政經脫鉤?郭正亮估中國半導體成熟製程「將凌駕世界」【Yahoo TV #風向龍鳳配】

心脏科医生一年只吃一次炒粿条

医日三餐

心脏科医生一年只吃一次炒粿条

订户
发布 /
11 小时前
2024-04-23
陈言森医生的午餐是鸡胸肉和鱼肉沙拉配印度香米。(受访者提供)
陈言森医生的午餐是鸡胸肉和鱼肉沙拉配印度香米。(受访者提供)

字体大小:

新加坡心脏基金会副主席、心脏专科医生陈言森,日常饮食会选择升糖指数比较低的淀粉类食物。为达到身心更健康,他尽量遵守“抗炎饮食”原则。晚餐后,他会和女儿一起散步,消耗卡路里。放纵食欲时,他才吃炒粿条,不过一年只吃一次。他一年只在圣诞节吃大餐。

一日三餐包括什么?

陈言森医生的营养早餐包含五谷杂粮与鸡蛋。(受访者提供)

早餐,我会吃燕麦加核桃或蓝莓,以及一个水煮蛋。我喜欢吃核桃,核桃有益健康能补脑,我也喜欢它脆脆的口感。我的早餐基本上很简单,通常吃些五谷杂粮,获得足够的膳食纤维,最重要是一定要有蛋白质。

午餐,我会吃鸡胸肉和鱼肉沙拉配印度香米。沙拉里头有樱桃番茄、核桃、咖喱鱼和鸡肉。通常吃午餐前,我会喝杯300毫升的水,然后先吃蔬菜、肉类,胃如果还有空间,才吃淀粉,即米饭。

陈言森医生的晚餐是意大利汤面配鸡胸肉。(受访者提供)

晚餐,我喜欢吃汤面配鸡胸肉,并不喜欢吃煎炸食物。面条方面,我喜欢意大利面,因为它的升糖指数较低,几乎不吃粿条或黄面等。我也喜欢放很多蔬菜如菜心、生菜等。我比较喜欢吃新鲜蔬菜,直接生吃。

有哪些饮食习惯?

平时尽量遵从“三高五低七分饱”的原则。三高:高纤维、高新鲜、高植物蛋白;五低:低脂肪、低胆固醇、低盐、低糖及低酒精;七分饱:不暴饮暴食,饭菜只吃七分饱。

如果我前一天或前一周参加很多聚会吃多了,想把体重减下来,会采取“168轻断食”,傍晚6点过后就不吃饭了,隔天的第一餐是午餐。

陈言森医生每日三餐尽量遵从“三高五低七分饱”原则。(新加坡心脏基金会提供)

想放纵食欲时会吃什么?

我一年只吃一次炒粿条,一年也只在圣诞节吃大餐,如很好吃的牛排。偶尔放纵时,我还是会注意摄取的分量,自我控制。我很喜欢下厨,下班回家会跟女儿一起煮晚餐。饭后一个半小时,会到外面散步45分钟左右,消耗一些卡路里。

有经常光顾的熟食摊吗?

去熟食摊时,吃汤面居多,尤其是鱼片米粉。面类会选择米粉,不喜欢粿条和黄面,因为它们的升糖指数比较高。

白天是否吃零食?

说没吃零食是骗你的!零食方面,我喜欢吃坚果。平时我也爱吃水果如苹果和梨。我不太喜欢吃甜食。

陈言森医生喜欢的零食是坚果,平时也爱吃水果。(受访者提供)

如何准备膳食?

下班后我会去超市买食材,回家后和女儿一起下厨,然后等太太下班一起用餐。我喜欢的鱼类是三文鱼、鲷鱼;海鲜是虾类、贝类等,肉类是鸡肉。晚餐食用的淀粉类食物是番薯、南瓜、玉米、意大利面等,它们不仅能补充膳食纤维,升糖指数也比较低。我们也会加入大量的蔬菜。

如何让家常菜更健康美味?

我下厨时尽量少用调味料,主要用醋、柠檬、姜蒜、香料、罗勒叶等。厨房也有低钠酱油、低钠盐等,有需要时才会用。

很多病人问我,要如何让身体和心脏更健康,其实只要遵守“抗炎饮食”原则,少吃加工食品以及高脂肪、高盐、高油、高糖等食物,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取,补充足够蛋白质、膳食纤维,保持营养均衡。此外,也要多做运动,一周要有150分钟的锻炼。随时保持心情愉悦,有足够睡眠和休息,就能保持健康。

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

更多精彩内容

新加坡為何能? 李氏家族指導的新加坡故事,如何說得好?(昌評語翼/20240422)

陈家喜:两场迥然不同的“生前丧礼”

陈家喜:两场迥然不同的“生前丧礼”

https://www.zaobao.com.sg/forum/views/story20240423-3480938


2024-04-23

陈家喜


近日,两场“生前丧礼”登上了新闻版面。第一场是HCA慈怀护理去年12月协助一名癌症末期病患米歇尔(Michelle Ng),在家为自己举办的生前丧礼。当天,丧礼请来了30多名亲朋好友,米歇尔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食物和饮料,并邀请她最爱的乐队前来表演,同时借机会和朋友分享她罹癌的心路历程、最爱的书籍等,整个场面犹如一场生日派对。

出席这场丧礼的亲友都意识到,他们似乎圆了米歇尔的最后心愿。这也是他们能为她送上真挚又简单的祝福和道别的最后机会。在场面的悲凄当中,多了一分温馨和不舍。

米歇尔在致谢时说:“谢谢你们让我如此开心。听到你们的每一个笑声,看到每一个人的微笑,让我十分感激。”她也借机呼吁更多人了解临终关怀和HCA慈怀护理所提供的服务。米歇尔在这场生前丧礼结束的10天后,于今年1月2日安详离世。

HCA慈怀护理也在三个星期后,在官网把她的故事公诸于世。米歇尔在死亡当下所表现出的坦然,让人动容,维护临终的尊严,不仅为自己也为临终和死亡发声。

第二场生前丧礼却迥然不同。这是一场在马来西亚殡仪馆主办的新歌发布会,以死亡作为行销噱头,既无味也毫无创意可言。这场生前丧礼的主角是艺人黄明志,不是死亡。死亡是被操作的题材。人们对这场生前丧礼的意见和看法有诸多分歧。有些人认为他的用意是对的,但处理方式不恰当。有些人批评他处理死亡的方式似乎太轻率,尺度的拿捏也乱了套。

笔者作为殡葬与死亡教育前工作者,认为黄明志通过这场生前“丧礼”,高举死亡的旗帜,对社会造成了滋扰。他事后为这场活动的辩护,凸显了他对死亡和临终课题一知半解。

从米歇尔的生前丧礼,我们见证了道别、道谢、道歉和道爱。相反地也很遗憾地,从黄明志那里,我们只看到强词夺理、沾沾自喜、纷纷扰扰和商业考量的空洞。这两场生前丧礼犹如真与伪的代表。从米歇尔的生前丧礼,我们见证死亡和在死亡当下该有的勇气、坦然、恐惧和大方。在黄明志的活动上,经由操作后,我们看不到死亡,只看到鱼目混珠。当我们在死亡当下没有同理和感恩之心时,镜子里的我们只有面目可憎。当死亡不是主角时,我们关心的只有流量和自身的私心和利益。

任何关于死亡的思考,都引导我们怎么面对生命,它的稍纵即逝、它的脆弱和它的永恒价值。社会千万不该容许像黄明志这样的人,如此消费死亡和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观。

社会应当直视死亡的千疮百孔。与其说死亡是伤的痕迹,不如说是爱的印记。也因如此,为自己举办生前告别式,或为自己的临终做出适当且妥善的安排,本是社会讨论中应当鼓励和推广的事。所以笔者非常认同李腾在4月16日刊登于《联合早报》副刊的文章《生前告别式》,尤其是他所表达的经验和看法:“所谓的生前告别式,我觉得除了让当事人能够有重生般的感受外,也能让参与的亲朋好友倾吐心声,让彼此没有遗憾。”

笔者也考虑为自己举办一场生前丧礼。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对生命的祝贺,也是对生死的注视。这也是一个积极参与当下并通过与死亡对话,表达爱的机会。我们借着举办一场生前丧礼的方式,来承认死亡这不争的事实,把光明带入死亡的阴影中,创造一个欢乐和悲伤共存的微妙空间,以叙事的方式重申爱的持久力量。这场生前丧礼,能让我在亲友中充分表达自身的快乐、脆弱、悔憾和恐惧。

生前丧礼的蕴意在于摆脱对于临终、死亡、殡与葬的陌生,练习如何从第一人称,与生死坦诚相待,与自己未来的死亡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对话。米歇尔在这一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借鉴,值得我们去深思及学习。

从陌生到默认,直到与死亡共存,应当是我们这一生的必修课。

(作者是海运风险评估企业分析师、生死学研究者)